榮學潤,2001年從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北橋街道文化站退休后,本該安享清福的他,退休不褪色,退位不退熱,從文不忘文。退休19年來,他搶救了擁有800年歷史卻瀕臨失傳的開口船頭拳;挖掘了地方戲曲文化并致以保護和傳承;開辟了一個又一個文化展示陣地……同時,他在以文育人、以文化人,關心下一代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廣受贊譽。2012年2月,他入選“中國好人榜”敬業奉獻類好人。
榮學潤在工作室創作
挖掘文化根,搶救瀕臨失傳的開口船頭拳
北橋地處湖蕩地區,近代時期,北橋船頭拳興盛,時有拳船6只,每逢立夏、中秋、廟會,拳船相繼開出,競相表演,曾被鄰近鄉鎮譽為“武術之鄉”“船拳名鎮”。歷史上拳師們邊打拳邊用吳語唱出的自編小調“開口船頭拳”一度廣為流傳。然而,歷經半個世紀,船頭拳幾乎銷聲匿跡。
榮學潤與船拳隊員切磋
為了重新“激活”這一歷史文化遺產,榮學潤于2009年春天開啟了開口船頭拳的挖掘工作。白天忙完了手上的工作,晚上他便騎著電動車,馬不停蹄地從一個村趕到另一個村,走訪老拳師,記錄下一頁又一頁拳譜。哪怕刮風下雨,哪怕病倒了,他也沒有中斷。對于他的這份執著,旁人有些不理解。榮學潤總是淡然一笑,在他看來,這是一次文化遺產的搶救,也是他作為一個文化工作者的追求。
與此同時,他還不辭勞苦地東奔西走,與村、街道及市、區武術協會溝通聯系。功夫不負有心人,榮老僅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發掘出了10多名會船頭拳的老人,并將他們召集起來組成了一支開口船頭拳隊。如今,在老拳師們的帶動下,一批年輕人也紛紛加入了拳隊。
開辦少兒戲曲班,踐行文化傳承“從娃娃抓起”
從文化站退休時,榮學潤已經做了34年的鄉鎮群文工作。除了工作外,他充分挖掘北橋的戲曲傳統,組織群眾成立戲曲表演隊,并多次獲獎,讓北橋成為全國首個“中國民間戲曲文化之鄉”。然而,如何發揮“戲曲之鄉”的優勢,讓北橋文化更加繁榮?他想到了傳承文化應該從娃娃抓起。
榮學潤指導北橋中學戲曲班學生
2008年,他在北橋中心幼兒園辦起了少兒戲曲班,不但到蘇州錫劇團請老師每周固定授課,精心選拔苗子,從基本功學起,還讓全園800多個幼兒學講蘇州話,學會唱評彈,打響了戲曲文化“保衛戰”。他不計報酬、不圖回報只為了文化的傳承和孩子們的成長。
他的無私和執著打動了家長,也感動了孩子。經過多年的堅持和培養,戲曲特色班已辦到了北橋中心小學里,成為了當地學校的特色項目。“北橋娃”更是多次登上央視熒幕。2011年,北橋中心小學還被命名為蘇州市“戲曲特色文化學校”;2012年,北橋少兒戲曲班選送的《雙推磨》榮獲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金獎。“冶長涇杯”蘇州市戲曲票友大賽已在北橋連續舉辦了四屆,北橋群眾戲曲藝術節也已成功舉辦三屆,2018年北橋中學正式開辦起了戲曲特色班……榮學潤高興地說:“戲曲之鄉后繼有人了。”
為了讓當地的老百姓能夠充分了解傳統劇種的歷史,榮學潤還萌生了建一個戲曲博物館的念頭,四處尋找相關的歷史資料、藝人和長者。退休后,牽頭建成了戲曲陳列室。他毛遂自薦擔任顧問,把自己多年來的照片和資料都貢獻出來,并做起了講解員。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做傳統文化的“擺渡人”
榮學潤愛好寫作,退休后仍然筆耕不輟,為不斷挖掘和傳播北橋文化竭盡所能。他不但為街道完成《北橋鎮志》的編纂工作,還創作近百本小戲、小品和曲藝節目,帶著民間文藝團隊到蘇州各村、社區進行演出,2016年至今共演出一百多場,在傳遞文明新風的同時,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的文化動力。
榮學潤與北橋戲曲陳列室
此外,榮學潤還幫各村和社區建立了漕湖村光榮史陳列館、莊基村村史館、老街風情館、戲曲陳列室、開口船頭拳陳列館和盛南社區崇德館等六個展覽館,形成了“一村一品,一社區一特色”的文化展示陣地,同時也為當地群眾和青少年提供了很好的德育教育基地。
退休后的榮學潤,雖然忙碌,卻一直不忘關心下一代。他堅持每年為相城區關工委辦的《關心下一代》刊物寫文章,反映北橋各基層關工委青少年成長和校外輔導站等情況;用心創作《人間真情》《楝樹花開》等小戲和《年輕村官贊》等小品曲藝,用文藝形式,宣揚青少年聰明好學和高尚道德風氣。他還受聘為北橋中心小學的德育導師,定期開展德育演講。
在文化戰線上耕耘了整整50年的榮學潤,早在2012年5月便成立了自己的“老榮好人工作室”,只要一有空,他就在這里和村民們嘮家常、憶往事,為村民們答疑解惑、排憂解難、調解矛盾,在這里與文化愛好者們一起切磋藝術創作、展開碰撞思想,不斷書寫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