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雖然天氣寒冷,可是在灌南縣百祿鎮周響村的“文藝小會堂里”里,一百多名村民聚在一起,大家相繼表演了舞蹈,還有花船、表演唱和小品等多個節目。村民們自編自演的小品特別接地氣,不僅滑稽幽默,讓人捧腹大笑,又寓意深刻,有教育意義,總能贏得臺下觀眾的陣陣掌聲。
他們當中,有很多都是上了年紀的留守老人,今年78歲的付懷蘭老人年輕的時候就特別喜歡文藝表演,年齡雖然大了一些,但是跳起舞來依舊有模有樣,她不僅親自表演,還帶出了一批文藝骨干。不管六十歲,還是七十歲,村里的留守老人們都會大膽地在這樣的舞臺上盡情展示自己的風采。大家在交流學習中增長了技藝,在活動開展中凝聚了人心,在互相幫助中增進了友誼。
周響村黨組織書記劉廣華介紹,像這樣的自發性的文化活動,每天晚上都會在這里上演。每當夜幕降臨,勞作了一天的村民便會三五成群地聚集到這個“文藝小會堂”,大家說說跳跳,自娛自樂,享受生活的愜意。
在灌南縣,有一大批鄉村文藝團體,他們常年活躍在鄉村文化大舞臺,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文藝小分隊”。
“文藝小分隊”開展送文化惠民文藝演出
“這里有我最喜歡聽的淮海戲,還有我最喜歡看的《花船》,當然還有其他很多好看的節目,所以我基本上每天都會來這里,這里真的是我們老年人休閑娛樂的好地方啊。”家住灌南縣新集鎮72歲的葛老漢每天下午都會來到位于灌南縣城區鄭于大溝西側的一處小游園里。因為這個小游園擁有好幾支活躍的民間文藝團隊,也吸引了數百名來自周邊的中老年文藝愛好者們前來看熱鬧,大家用甜美的歌聲和歡快的舞步展示出自己的風采,在唱唱跳跳間愉悅了身心,增進了交流,也在不知不覺中促進了城市文明,這里不僅成為了傳統文藝的大舞臺,也成了市民文化娛樂的好去處。
民間音樂愛好者自發聚在一起為表演者伴奏
“馬上就要到元旦了,我們這幾天幾個團隊都在排練節目,爭取元旦期間給大家送上一場精彩的文藝演出。”這里的負責人朱學明近年來自費投入了近萬元,購置了音響,凳子,花船和鑼鼓家伙一套,還有很多其他的演出設備。因為民間文藝團體比較多,所以朱學明根據大家的實際情況,每天下午兩點到四點,都會安排一場節目。“我們主要看日期,每逢一、四、七,我們這里就唱民間小調和表演《花船》,每逢二、五、八,都是唱的淮海戲,到了三、六、九,就安排一些小品和民間小戲,逢十的日子我們就安排自由排練。
為了讓這些民間文藝團體能夠更好地發揮傳播鄉村文明、傳承地方文化的作用,去年以來,灌南縣文廣旅局通過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積極參與農村閑置集體房產改建工程,緊扣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主旨,圍繞文明建設“三堂”、傳統文化“展館”、精神文化“家園”定位,著力培育鄉風文明,增強農民群眾凝聚力和歸屬感。
新安鎮民間藝人在小廣場表演《花船》
灌南縣文廣旅局還組織了一批文化活動輔導員和志愿者,組建了以城鄉文藝骨干、文化志愿者為核心的城鄉文化隊伍。目前,僅新安鎮就建有“夕陽紅”藝術團、紅葉藝術團、戲曲愛好者協會、京劇愛好者協會、京劇票友協會、民樂隊等18個文藝團體,全縣擁有近百個文藝團隊,常年開展各類文化演出活動。每年開展“送戲進村”巡演、“三送”文藝演出、廣場文化活動、電影放映月、送電影進村等惠民活動300多場次,讓健康娛樂逐漸成為一種習慣、一種風尚,讓“文化大禮堂”成為鄉村移風易俗的“新堡壘”,讓“文藝小分隊”成為鄉土傳統文化的“新碼頭”,政府走進基層的“新據點”,不斷營造向上向善、友愛誠信的良好民風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孫蓀 劉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