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既要加強理論知識教學,更要加強實踐教學,促進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實踐課作為在教師指導下、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引導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學習活動,在思政課培養思想道德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面對現階段有些教師把思政課僅僅當作公共基礎課,有些學生將其看作政治宣傳課、說教課、灌輸課,個別學校領導認為是上級政治任務,有些專業課老師批評它含金量不足等等的種種誤解,需要從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理論視閾出發理解思政教育實踐課的實踐性、融合性與探索性。
思政實踐課體現思政教育實踐本質的實踐性。立德樹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勞動教育、知行合一與學用相長,都是實踐課的核心主題內容,集中體現思政課的實踐性特征。“教育是人類社會的重要活動,擔負著傳承老一輩的生產經驗和社會實踐經驗、為當代社會和未來社會培養人才的任務。”實踐課符合教育傳承實踐經驗的本義,是思政教育實踐本質的集中體現,是“實踐育人”理念的創新行動,是實現思政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
思政實踐課具有實踐性、開放性、自主性、生成性與綜合性的特征。作為一種經驗性課程,它強調以學生的知識經驗和社會認知為核心,以有效培養學生探究精神、解決問題能力、綜合實踐能力為目的;作為一種實踐性課程,它注重多樣化實踐學習,比其他任何課程都更強調學生通過動手實踐獲得對活動過程的親歷和體驗;作為一種向學生生活領域延伸的課程,它超越教材、課堂和學校的局限,密切著學生與自然、生活、社會的聯系。思政實踐課開辟了學生實踐學習的窗口,成為思政課教育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和平臺。它既為理論知識提供親身體驗的陣地,有助于優化學習態度和學習策略,促進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又連接了學校學習與其他環境中的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也促進了社會責任感、健康個性品質的形成以及素質全面發展。
針對現存的對實踐課重視不足、形式主義突出的問題,需加大探索力度,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發揮其理論結合實際的紐帶作用。
一是堅持全面發展教育理念,促進實踐課主動性開展。對于一個人的健康成長而言,“德、智、體、美、勞”缺一不可。開展思政實踐課,首先需要樹立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的奮斗精神、健全人格、綜合素質、強健體魄、高尚操守,培育為國奉獻、造福于民的有用之才。樹立全面發展的教學教育理念有賴于綜合性變革推進,在以人為中心的教育價值引導下,于成績考核機制中增強品行、意志力、身體健康方面的素質考核。
二是堅持要素統籌,促進實踐課內容形式系統化設計。要圍繞學生與自我、與自然、與他人和社會的三個關系選擇研究性學習內容,增進學生對所學原理的理解;圍繞學校傳統活動、外出考察調查、社會各行業體驗活動等主題確定社會實踐內容,增進學生對社會規范的認識認同;選擇社區服務內容,引導學生在體驗式學習中樹立社會服務意識;把實踐課與專業學科教學、職業生涯規劃融合起來,為將來走上社會儲備社會能力。
三是探索多樣實踐課形式,提升綜合能力。引導學生開展調查研究與訪問、社會參與與服務、信息收集與處理等多種多樣的實踐學習形式,提升實踐學習、動手與操作能力。如研究性學習中的制定方案、調查訪問、信息統計收集與處理等方法和能力,社會實踐和社區服務活動過程中的參觀、考察、服務、宣傳、經濟活動等方法和能力,同時要促進各類方法和能力相互貫通、相互融合。
四是遵循思政教育規律,強化實踐課配套化保障。上好思政實踐課,需要加強評價、引導與環境等制度保障。要注重學生表現和素質發展的整體評價,堅持激勵性、差異性、全面性、過程性與多元化原則,采取追蹤調查法、系統觀察法、自然評估法、自我總結法等多種方法評價學生個人和活動小組的實踐過程與成效。同時發揮教師在理論結合實際過程中的引導作用,指導學生把理論知識和社會生活、生活經驗在社會實踐中融匯,提高動手能力和探索能力,促進素質全面發展和身心健康。通過社會宣傳營造良好社會環境,提高全社會對思政實踐課的理解支持,發揮和諧社會生活的道德熏陶作用。
卓承芳 劉希剛(南京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本文系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案例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2020SJZDA145〉,南京財經大學教改項目《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案例教學實踐研究》,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創新研究”〈19BKS078〉)